如题,有人找你借钱,怎么做可以100%地保证钱能回来?
那就别借给他!
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句废话?抱歉,我接下来就和你聊一些很有用的话。
查理·芒格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那个地方,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去那里”。
我将之奉为圭臬。
因为最靠谱的方案从来都不是如何解决风险,而是怎样避免风险!
现在,你是否可以理解“别借给他”这四个字中的含义?
我相信,找你借钱的人一定会向你诉说他借钱的理由。在众多借钱的理由中,有一个理由是最容易打动你的——许以高额的回报——你借给我钱,我将来会给你更多的钱。
人是一个奇怪的物种。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如何匪夷所思,只要提到能让你的钱生钱,你的理性防线就会瞬间崩塌。即便最后嘴上拒绝了,心里还是会闪过那么一丝试试的念头。
嘴上说不要,身体却很诚实,说的就是这吧?
元宇宙、区块链、龙爱量子、云联惠、云集品……概念换了一拨又一拨,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。
韭菜,都是因为相信“钱能生钱”入局的。
如果你花1万块钱买了一只货币型基金,每天产生的收益还不够你买一个包子吃,但是每天都会有,很安全。
如果你花1万块钱买了一只股票型基金,每天产生的收益可能够你吃一顿KFC,也有可能让你喝西北风。因为不是每天都有,很不安全。
我请教过好多位在投资圈里摸爬滚打的专业人士,问他们高收益背后的逻辑。
他们的回答是:高风险。
所以,你必须清楚,收益和风险、好和坏、利和弊永远是孪生兄弟。钱只要借出去,就没有100%要回来的可能。
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个真理写进了《道德经》——福兮,祸之所伏。
在利益面前,能敏锐地嗅到隐藏的风险,并为之做出应对方案,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,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,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处世能力。
如果你已经把钱借了出去,怎么办?
有次去法院办事,我遇到了一个挺对脾气的法官,我们就聊了一会儿。聊天的内容就是关于借款要不回来的问题。
我问他:这些债主打赢官司要不回来钱,问题在哪?
他告诉我:还能在哪?都是被欠钱的人哄着、诓着,自己下不了决心起诉,一拖再拖。真到起诉的时候,人家早就把名下的财产全挪空了,能要回来才怪。
怪不得我母亲常对我说:逛超市的时候,少去买促销的牛奶,那都是快过保质期的。买了喝不完就得扔,浪费的都是自己的钱,再少也是钱。
别听别人说了啥,想明白自己该做啥。老太太一直向我灌输的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所以,在借钱这个事儿上,我的态度一直是:
1.如果我想100%的保证钱不受损失,就不借,死活都不借。2.如果实在要借,不管对方是啥理由,打借条、走转账、做好备注,流程一个都不能少,坚决不给现金。除非我打开始就决定,这笔钱无论什么时候、无论什么情况,我都不打算要了。3.如果对方不还,到期就起诉,丝毫不拖拉,起诉的时候再做个财产保全。然后等着对方过来找我慢慢商量,总好过我整天求爷爷、告奶奶似的找他要钱。更重要的是,我不起诉他,只能我自己一个人问他要钱,他肯定会糊弄事儿。我起诉了他,就把法院落下了谁,法院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KPI,就得帮着我一起问他要钱,他再想糊弄事儿,就没那么容易。
法律不是读着玩儿的,是要拿来用的。让法律和法院实实在在地帮你要钱、为你办事,这,不香吗?
在借钱这事儿上,我是挺听妈妈的话的,到现在还没吃过啥亏,因为,妈妈的话里面有魔法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