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上梦忆 137 (评话艺人杨子江)
扬子江,真名于少青,文革前是上海星火评弹团的演员。小时候我在《评弹节目报》里曾经看到过这个名字,但从未听过他的书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重上书坛,八十年代起他一直在苏州说书。关于他的身世、扬子江自己介绍,他出生于大户人家,年轻时还受过高等教育,大学毕业后,因战事没有找到工作。五十年代,父亲的产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,家中便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,于是他不得不上街卖梨膏糖、唱小热昏,从一个富家子弟一下子变成一个马路艺人(这段特殊的经历、使他接触到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,有利于他以后的表演和创作)。接着就加入了评弹团,成为一名职业演员。
扬子江说书没有拜过先生,更没有入过书社(说书艺人的行会组织),所以有人贬他为“野路子”。尽管如此,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响,每说一场书,台下总是客满,他的书票还比别的书场要贵两三倍。这是因为不仅他的书好、说得更好、既传统又有创新(对此业内很有争议)。作为评话,没有弹奏和演唱,所以说表和噱头就显得更加重要,而说表离不开书情,书情又离不开说表,两者相辅相承。他改编的《康熙皇帝》(此书原来叫《清宫十三朝》)结构严谨,情节曲折,“关子”不断、这是他经常跑图书馆、翻阅《清史》的结果。他擅长用方言表演书中的人物,在《康熙皇帝》中,他塑造的吴四赖子、小偷王伯林、武状元姚启圣、怪侠欧阳德、孝子万里云等人物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在现代书中他学习模仿的领袖讲话也十分逼真。说到噱头,更是杨先生的拿手好戏。有人统计先生说一百分钟的书、其中正书只占六成,另外四成就是噱头,他的噱头多为“外插花”,将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,评说时政,抨击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丑陋现象,所以他的噱头更受听众的喜爱。这与他每天听新闻、看书报,不断补充“新鲜血液”分不开,他自己总结说,说书先生的价值就在于让观众得到“消遣和知识”、得到“艺术享受”。
特别可贵的是他热爱评弹艺术,热爱他的听客,所以他直到晚年还不断创作新书。《潘汉年与杨度》一书,以真实的历史为主线,通过他的艺术加工,使该书成为继《康熙皇帝》之后,又一部重彩浓墨的好书。之后他又成功编写了《彭德怀》和《邓小平与刘少奇》、因史料丰硕(他一定看了不少境外的出版物),他的书场里又增加了不少原来不爱听书的新听客。他与听众的关系十分融洽,他说书就像拉家常一样,有很强的亲和力。直到去世前,他还一直坚持在书台上,尽管每场都拖着疲惫的身体、吃了药再上台。他对观众说,“不要看我台上像只老虎,我到了台下就躺下来,像只煨灶猫一样”。他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,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这样坚持在书台上正常演出,在国营剧团中从未见过,他不是为了金钱,他的几个儿子都在国外,要他出国养老,都被他拒绝。他视艺术如生命,这样的演员实在令人敬佩。
杨子江先生于2012年去世,享年86岁,他的学生有吕也康、司马伟、徒孙王池良等。令人欣慰的是扬子江说的《康熙皇帝》、《潘汉年与杨度》、《彭德怀》和《刘少奇》都留下了全部录音,其中《康熙皇帝》还被拍成录像,人们均可在百度上搜索收听,这方面苏州市广播电视集团做得比上海好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